首页/ 政务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法规与解读 / 正文

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渭南市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来源:渭南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8-10-22 15:25

渭政办发〔2017〕16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渭南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华山景区管委会:
  《渭南市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0月25 日        

  

渭南市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改革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央把体育作为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抓手,为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体育改革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使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服务社会民生、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对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体育事业均衡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现就渭南市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引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深对“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深刻论述的认识,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精神,紧紧围绕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充分发挥体育在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中的重大作用,强力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体育文化统筹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打造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将渭南建设成为运动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
  二、目标任务
  按照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推动区域、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职能设定,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效运转,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等关系,建立有利于保障供给、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230万人,约占我市总人口的40%,周参加体育锻炼1次及以上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城市普遍建有“15分钟健身圈”。加快城市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及各县市区“一场两馆一中心”建设,为群众体育活动发展开辟空间。
  —— 积极推广普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向各行各业大力宣传开展工间操、课间操活动,定期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建立个人体质档案。
  —— 积极培育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提升群众体育健身参与率,提高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
  —— 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体育+”效应,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教育等融合发展,扩大体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优化不同区域、城乡、人群公共体育设施均衡协调配置。大力推进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渭河健身长廊等民生工程建设,规划实施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建设与机动车道分离。加快各县市区“一场两馆一中心”建设。在新住宅区建设和已建成小区改造规划时,按照室内人均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合理布局体育设施,推广拆装式游泳池、笼式足球场等新型设施建设。完善健全室外健身器材配备和楼宇健身场馆管理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
  (二)增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活力。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体育总会机构职能建设,积极发展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加强监督管理,解决不同层次协会缺失问题。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实体化、市场化健康发展。将体育社会组织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承接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载体。指导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和不同行业、人群覆盖延伸,基本建成市、县、镇三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作用。
  (三)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依托传统节日、体育赛事、重大庆典活动和民间体育资源,广泛开展面向基层、参与性强、普及面广、特色鲜明的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健步走、户外运动、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精心打造“迎全运、我参与”、“美丽渭河动起来”、“健康陕西体育休闲大会”、马拉松赛、航天航空模型大会、“千村百镇·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我爱足球”民间足球联赛等品牌赛事。统筹兼顾各类人群健身需求,积极组织面向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育健身活动。大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民俗传统、集体参与的健身赛事活动,扩大群众赛事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
  (四)组织承办高水平赛事活动。积极组织各体育社团参加市域外健身赛事活动,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有提升空间的健身群众参加更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加强“东西部地区”、“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四省八地市射击赛”的组织、交流和学习,有规划的承办、举办和参加省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体育赛事,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提升全市健身赛事的发展水平。挖掘开发具有地域传统特色的群众体育项目,扩大影响力,使之成为全市全民健身活动特色项目和运动品牌。
  (五)提升健身指导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市、县、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建立稳定的国民体质监测队伍,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能力建设和工作保障,完善培养、认证机制,制定和健全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招录、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到2020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4000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创新健身指导服务模式,设立集科学健身知识普及、信息咨询、运动康复于一体的全民健身服务中心,有效利用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功能,将其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有机结合。抓紧建成覆盖全市的科学健身指导网络和体育场馆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进程。
  (六)弘扬健康向上体育文化。发挥体育独有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响应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号召,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群众体育运动作为民生工程,将体育基础设施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将竞技体育作为城市品牌,将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在城市精神中融入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元素,促进体育与经济、文化、社会融合发展,发挥综合效益,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发群众改革创新、拼搏奋斗的斗志和精神。
  (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效应,制定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制度和采购目录,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在发挥政府财政投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形成不同所有制发展体育产业的格局。鼓励个人自办、领办、联办各种体育产业实体,投资体育设施,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建设的公共体育服务新局面。
  (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全市体育项目发展大局,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以马拉松、自行车、篮球、足球、健身(操)舞等深受群众喜爱的项目为突破口,以卤阳湖开发区航空运动体验基地为龙头,加强体育与旅游、文化、卫生、水务等产业融合,整合华山、渭河健身长廊、大荔沙苑等丰富资源,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运动休闲城市、体育强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充分发挥“体育+”模式,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之外,有机整合全民健身活动同体育产业发展,实现叠加效应,多途径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九)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渭南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与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通过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推动我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各相关部门要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本部门的相关政策、目标任务相结合,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各县市区政府要积极协调财政、民政、教育、住建、规划、卫计、文化、旅游等部门,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
  (十)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各县市区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全民健身活动年人均经费1元,力争到2020年投入年人均经费不少于5元,并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安排一定比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建设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满足群众健身消费需求。依据政府购买服务总体要求和有关规定,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智库服务、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部分,由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依法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十一)创新激励体制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体制机制,搭建全民健身激励平台,树典型、推模范,宣传、指导、引领全社会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对热心健身事业、助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给予奖励,对推动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社团组织和运营公司在事业发展和商业运作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媒体、组织机构和个人予以表彰。
  (十二)积极宣传扩大影响力。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通过专栏讲座、公益广告等形式,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相关知识。强化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各县市区政府要深刻领会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出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体育工作全域规划和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及工作措施,并确保可行性、持续性,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群众身体健康、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新渭南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