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渭南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华山景区管委会:
现将《渭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渭南市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9日
渭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实现全民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人民群众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为实施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我市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依据《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陕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陕西省“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渭南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强化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让人民群众享受全民健身带来的优越感,为助推陕西东大门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体育锻炼人数大幅增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健身在倡导人民健康生活、团结凝聚人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大幅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30万,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
——全民健身设施跨越式发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市、县(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场地及健身设施。城市普遍建有15分钟健身圈,县(区)全部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和镇、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继续完善和扩建渭河两岸健身长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
——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基本推进。建立完善市级体育社会组织,县(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单项协会及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学生等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健身站(点)有较大发展,镇(街道)实现体育组织全覆盖,社区普遍建有健身站(点),50%以上行政村建有健身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4000名以上,实现每一个健身站(点)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紧紧围绕陕西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紧扣全运惠民主题,精心打造市级群众体育品牌赛事。积极申办具有国际、国家级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形成品牌化、特色化,鼓励县、镇、村打造品牌项目和特色活动。大力发展健身走(跑)、骑行、登山、徒步、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柔力球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特色运动项目。
——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全面推进。2020年底,完成市、县、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全覆盖,国民体质抽样测试达到10万人次,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单位建有国民体质监测站点,让体质测试和科学健身指导走进机关、社区、厂矿企业,提高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
——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明显提升。积极推广普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向各行各业大力宣传开展工间操、课间操活动,定期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建立个人体质档案。
三、工作任务
(一)积极弘扬体育文化
发挥体育独有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响应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号召,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群众体育运动作为民生工程,将体育基础设施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将竞技体育作为城市品牌,将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在城市精神中融入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元素。贯彻“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融合体育与文化、体育与精神、体育与经济、体育与群众、体育与社会效益,引导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发群众改革创新的斗志和拼搏奋斗的精神,形成强大凝聚力。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倡导各行各业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健步走、户外运动、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精心打造“迎全运、我参与”、“美丽渭河动起来”、“健康陕西体育休闲大会”、马拉松赛、航天航空模型大会、“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篮球联赛、“我爱足球”民间足球联赛等品牌赛事。县(区)镇(街道)大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民俗传统、集体参与的健身赛事活动,并确定1-2种形式推广,扩大群众赛事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
(三)完善发展全民健身组织体系
加强市体育总会的机构建设和对县级体育总会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各级各类体育协会,重点解决不同层级协会缺失的问题。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牵头,指导、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组织带动各级各行各类人群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广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及若干单项体育运动协会的“3+X”体育组织体系模式,组织引导广大群众时尚运动、科学健身、快乐健心。鼓励基层各种体育社会组织依法登记,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鼓励和加大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建立激励机制,重视发挥健身骨干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引导与服务,规范其健康发展。
(四)加快建设全民健身设施
围绕省全运会项目发展布局,按照方便实用、安全合理原则,均衡协调全市体育设施布局,科学规划,实现更广泛的市民参与,不断提升全民健身设施层次和水平。统筹协调各级各方资源和力量,持续推进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县级公共体育场所及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重点建设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一体化的全民健身设施惠民工程。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探索建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推进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企事业单位全面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实现分时段、分区域向社会开放。在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区域推广建设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的健身设施,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做好已建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与升级换代工作。新建城市公园、广场、旅游景点时,同步规划体育健身设施场地,适当改造现有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建设一批笼式足球、城市多功能场地等新型全民健身设施,县级实现“三个一”(即: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片室外运动场地),镇级实现“三个一”(即:一个看台的灯光球场、一片综合健身广场、一处室内健身用房),公园、社区有一个多功能健身场地,行政村、小区有配备健身器材的基本公共体育设施。
(五)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
围绕全市体育项目发展大局,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以马拉松、自行车、篮球、足球、健身(操)舞等深受群众喜爱的项目为突破口,以卤阳湖开发区航空航天休闲体验基地为龙头,加强体育与宣传、文化、卫生、旅游、水务等部门的合作,整合华山、大荔沙苑、渭河健身长廊等丰富资源,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渭南“体育+旅游”模式,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之外,有机整合全民健身活动同体育产业发展,实现叠加效应,多途径助推全市经济文化发展。
(六)扩大全民健身对外交流
积极组织市域各体育社团参加外省市举办的健身赛事活动,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有提升空间的健身群众参加更高水平训练和比赛。加强“秦晋豫黄河金三角”、“西部12省区乒乓球赛”、“四省八地市射击赛”的组织、交流、学习,有规划的承办、举办和参加省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体育赛事,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提升全市健身赛事的发展水平。整理开发具有地域传统特色的群众体育项目,扩大影响力,使之成为全市全民建身活动特色项目和运动品牌。
(七)注重各类人群体育健身协调发展
发展涵盖老、中、青、少年等多类人群适用的体育项目。结合青少年群体生长发育特点和各级各类赛事需要,研究制定相关体育课程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开设足球、篮球、排球、轮滑、射箭等课程,帮助青少年从小培养1-2个体育爱好,推动青少年群体身心全面发展。关心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引导老年人科学健身,研究探索健身、医疗、养老相互关联的养老保障模式,为老年人群健身提供便利和优惠,发挥好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和健身活动站点的作用。关注残障人群的健身需要,积极提供人性化的公益服务,帮助他们塑造坚强、健康、向上的精神。重视职工体育锻炼,制定相应工间操制度和要求,每天不少于1次。积极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经常开展符合职业特点、便于组织实施的体育健身和赛事活动,逐步改变中青年职工人群体质亚健康状态。
四、保障措施
(八)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机制
成立市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体育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市文物旅游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共青团市委、市妇女联合会、市科学技术协会、市残疾人联合会、渭南师范学院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通过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协会主办,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推动我市全民健身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相关部门要将全民健身工作与本部门的相关政策、目标、任务相结合,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财政、民政、教育、住建、规划、卫计、文化、旅游等和群众生活紧密联系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持续有效发展。
(九)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安排一定比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建设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满足群众健身消费需求。依据政府购买服务总体要求和有关规定,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智库服务、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依法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十)建立全民健身评价体系
积极响应陕西省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三秦行活动,推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达到市、县、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全覆盖。探索新型县级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站建设,推进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开展日常性国民体质监测、体育场地普查、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分析,让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走进机关、厂矿企业、各类赛事活动现场及基层群众,提高受测群众数量。研究体质测定与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使更多的人群感受科学健身指导的益处。
(十一)创新全民健身激励机制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搭建适合的全民健身激励平台,树典型、推模范,宣传、指导、引领全社会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对热心健身事业、助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对推动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社团组织和运营公司在事业发展和商业运作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单位、媒体、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表彰。
(十二)强化全民健身科技创新
以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体育科研院所和体育院系为基础,调动社会科技力量,推广“互联网+体育+X”模式。依靠互联网发展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开展体育培训、服务咨询、比赛组织、赛事运营、产品销售,积极推广运动处方、运动营养等方面相关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健全科技攻关服务团队与运动训练工作深度结合机制,定期开展体育健身科普宣传日活动,为积极参与体育健身人群提供互联网服务保障,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健身、科学健身、科学训练。
(十三)培育体育人才队伍
根据《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体育局等部门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渭政办发〔2011〕127号),各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特色共建、义务共尽、人才共育、成果共用的原则,共同协作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招收和管理。各级体育部门要完善体校招生制度,根据“一条龙”培养训练体系的要求,做到同一个体育项目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相互衔接,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良性互动,不断向专业高校推荐输送优秀体育特长生。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提升,为优化体育人才成长环境,改善全民健身人才结构,各类体育人才培养和作用发挥创造条件,创造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骨干人才队伍。
(十四)完善法律政策保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完善建设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落实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要研究制定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卫生、宣传等行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集成式空闲场所建设群众体育设施。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改变功能、用途的体育场馆等设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实施。经批准拆除公共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功能、用途的,应按照规划要求择地重建,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为扩大群众体育与体育健身创造必要条件。
五、组织实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县级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协调机制,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要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级文化、教育、科技、民政、卫计、环保、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加大支持力度,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
(十六) 严格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落实部门责任分工,加强对实施情况的督查和评估。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每两年对全民健身实施效果进行抽样评估,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形成包括媒体在内的多方监督反馈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全民健身发展状况评估报告》,反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工作职责落实情况、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达标情况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等。在2020年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报告报上级体育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