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动态 / 公示公告 / 正文

渭南市 “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渭南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2-05-13 16:33

“十四五”时期,从2021年到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总体目标的关键期,也是我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体育现代化发展新征程的攻坚期、承办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决胜期、建设西部体育强市的最佳机遇期。为了谋划好、发展好全市体育事业,充分发挥体育事业在建设健康渭南、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城市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取得成就

“十三五”以来,全市体育事业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主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渭政发〔2018〕26号),牢牢把握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把增强全市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和出发点、落脚点,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设施、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协调、快速、统筹发展,体育事业呈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体育发展综合指数进入我省前列。体育在激发城市活力、助力城市治理、推动城市经济、繁荣城市文化等方面成效显著。具体发展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积极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出台《关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渭政办发〔2017〕165号)《渭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渭政发〔2016〕48号)等政策,镇(街办)、社区及村级农民体育惠民工程实现了全覆盖,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全市市县两级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实现全覆盖,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224个,会员人数98820人;健身站点3821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9820人(3.7人/千人)。实现全省首个地级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市县全覆盖,测试群众10万人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提升至230万,全市体育人口比例提升至43.6%,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达到92%。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满意度提升至96.97%。

1  渭南市“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群众体育

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419个

697个

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20个

20个

社区健身工程

28个

28个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总人口比例

41%

43.6%

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全市人口比例

2‰

3.7‰

市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

全覆盖

全覆盖

国民体质监测人数

10万人次

10万人次

全市体育类社会组织数量

140个

160个

竞技体育

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

100人

143人

竞技体育成绩位列全省排名(积分/名次)

5000分/4

5145.2分/3

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1个

1个

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个

2个

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1个

1个

体育设施

新建或改建体育公园

20个

26个

健身步道

1000公里

1422公里

新建社会足球场地

75个

91个

自行车道

200公里

300公里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总规模

60亿元

75亿元

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

1个

2个

省级体育精品赛事

1个

1个

人均体育消费支出

700元

916元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8平方米

2.27平方米

体育彩票销售总量

19.7亿元

23.41亿元

 

二是竞技体育稳中有升。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渭南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渭政办发〔2016〕83号)《渭南市推广体教结合模式持续推进足球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渭政办发〔2017〕164号)等政策,强化“体教结合”机制,积极实施体育后备人才“5311”(每个县5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1所县级少儿体校)工程,学生优秀达标率达到14%。渭南运动员在第十三届全运会、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第十六届省运会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创建了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个,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87所,临渭区被列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开展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国家队队员进校园活动,充分调动全市中小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9年2月,渭南市培养输送的侯硕、赵佳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三是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渭政发〔2016〕12号)《渭南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渭政办发〔2018〕129号)等政策,将体育产业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释放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建成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个、全国优选体育产业项目名录4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1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1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景区1个,全市体育彩票累计销售27亿元,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体规模18亿,体育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数1%。体育产业年度总规模增长率突破10%,人均体育消费支出916元。2019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社会足球场地设施重点推进城市。2020年8月,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四是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编制完成《渭南市全域健身步道总体规划》,抢抓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机遇,加速补齐体育基础设施短板。遵循城市空间布局战略,强力推进县级场馆建设“四个一”目标,覆盖率完成超过70%。全市建成各类体育设施6876个,建成健身步道 、自行车道1422公里,体育公园26个,新建社会足球场地91块,渭河全民健身长廊被评为渭南市十大“民心工程”,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年均达350天以上,周均达50小时以上。为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形态丰富、体量巨大的载体空间。2020年底,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7平方米。

五是品牌赛事精彩纷呈。不断完善赛事布局,以建设西部赛事名城为抓手,先后承办华山杯国际足球赛、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青少年组田径比赛等国际国内比赛107项。高标准连续举办大荔国际马拉松、国际轮滑马拉松、国际自行车等传统国际赛事的同时,重点打造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体育大拜年活动、迎新年越野赛等自有特色品牌赛事活动,成功承办了陕西省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和渭南市第十三届体育运动会。连续两年入选人民网“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50强。

六是体育文化彰显魅力。践行“体育之旅、健康之旅”的理念,充分利用渭南日报《多彩体育》专刊、渭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我运动我快乐》专栏、渭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体育之声》直播专栏,在陕西广电网络秦岭云开设体育栏目、与渭南新媒体中心合作开设《渭南体育云矩阵》等。成功举办红色体育图片展,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发表纪念等活动。

七是体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全面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依法取消和调整部分行政审批事项,认真理清体育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事中事后行政监管行为。制订并出台了《渭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渭政发〔2016〕48号)《关于渭南市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渭政办发〔2017〕165号)《关于渭南市推广体教结合模式持续推进足球改革实施意见》(渭政办发〔2017〕164号)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社团发展、体育赛事活动、体校规范化发展、足球改革创新等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制度保障。

(二)存在不足

“十三五”期间,渭南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体育场地设施面临总量不足和利用率不高的双重矛盾,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还不够匹配。二是竞技体育突飞猛进,但战略布局和措施尚不够明确。三是体育产业发展潜力挖掘不够,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保障、社会氛围和运行机制还未有效形成。四是社会的体育意识仍需要加强引导,体育文化的认知水平仍需要加强培育。五是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实际。六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信息技术在体育工作中的运用还处于初始阶段。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渭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五项要求、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我市全力打造“宜居渭南、魅力渭南、文明渭南”迈上更高水平关键时期,渭南体育面临新一轮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挑战和重要机遇:一是随着陕西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对加快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步伐、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期,体育事业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为推动渭南体育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建设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极大的激发了市民对体育需求的热情,为深化体育改革、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建设体育强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陕西主动对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大战略,历史文化、科教创新、自然资源、区位交通等多方优势,为渭南实现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四是渭南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建设 “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贸易大枢纽,打造内陆城市改革开放新高地,对体育事业创新发展赋予了新使命;五是渭南以承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赛事、创建国家全民健身模范市、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为提升渭南“运动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知名度、影响力提供了展示平台。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为发展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社会民生改革为载体,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手段,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有效缓解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体育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让体育成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新渭南的标志性事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体育惠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大体育、大健康的发展理念,促进体育精神回归本质,引导群众增强健身意识、科学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让体育发展惠及民生,办人民满意的体育。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注重发挥政府对体育发展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参与体育发展的积极性,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政府、市场、社会”的多重动力,推动体育健康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在发展活力,推动体育各领域的创新发展。

——坚持开放共享,协调发展。积极推动渭南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广泛开展“一带一路”“黄河金三角区域”“关中城市群”交流活动,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推动体育在城乡均衡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部署、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建设健康中国的任务要求,聚焦体育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创新,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体育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聚焦体育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三大球”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冰雪运动,扶持渭南职业体育发展,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体育场馆运营,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短板,逐步完善与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率先形成具有渭南特色的现代体育治理体系。

聚焦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2021—2025年)》,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普遍增强,身体素质逐步提高。到202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建成健身步道、自行车骑行道达到2844公里、体育公园20个,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保持在93%以上。

聚焦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持续优化专业设置、业余训练项目结构,竞争力不断增强,发展理念进一步更新,发展效益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实力、水平和成绩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建立体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会同教育部门出台体教融合实施意见,打通升学通道“最后一公里”。深入开展青少年系列体育比赛和活动,建立完备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障机制和竞赛体系。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每年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20人以上。

聚焦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完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不断优化新型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发展高地,打造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和国家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亿元,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3.0%以上,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总产值达50%以上,实现人均体育消费支出1000元以上,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1万人。

聚焦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更加突出体育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着力发展具有渭南特色的地方体育文化,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举办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体育事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事业的各个环节,为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力量。

2  渭南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25年目标

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总人口比例

%

预期性

45

2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约束性

2.5

3

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

万人

约束性

2

4

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全市人口比重

人/千人

约束性

4

5

市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体系覆盖率

%

约束性

100

6

国民体质监测人数

万人

预期性

20

7

新建或改建体育公园

约束性

33

8

升级改造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约束性

1500

9

社区全民健身中心

约束性

5

10

社区示范健身工程

约束性

12

11

户外健身步道

公里

约束性

2000

12

自行车骑行道

公里

约束性

1000

13

新建社会足球场地

约束性

91

14

登山步道

公里

约束性

100

15

城乡居民体质合格率

%

约束性

≥93

16

全市体育类社会组织数量

预期性

>300

17

个人注册会员人数

万人

预期性

>10

18

体育俱乐部总数量

预期性

>200

19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

预期性

>100

20

社区俱乐部数量

预期性

>100

21

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

预期性

≥150

22

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预期性

100

23

竞技体育成绩位列全省排名

名次

预期性

≥3

24

体育彩票销售总量

亿元

预期性

30

25

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

预期性

≥3

26

省级体育产业基地

预期性

≥2

27

全市体育产业主体总数

预期性

1000

28

渭南市体育产业公司资产总值

亿元

约束性

1.5

29

省级体育精品赛事

预期性

2

30

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预期性

10

31

体育产业总规模

亿元

预期性

200

32

人均体育消费支出

预期性

>1000

33

体育产业从业人员

万人

预期性

1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场馆建设

以群众喜闻乐见、普遍参与的项目为重点,积极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

1.重点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加快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全覆盖,到2025年县级“一场一馆一中心”等大型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实现全覆盖;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社区体育健身器材智能化提档升级,推动智能健身房和社区智慧健身中心建设。继续提升完善渭河全民健身长廊建设,大力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自行车骑行道、多功能健身场地、全民健身中心等场地设施建设。

2.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综合利用率。通过政策保障、购买服务、部门合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教育等系统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试点并推广学校体育设施分时段委托社会组织管理的办法,加强学校的场地开放。各公共体育场馆拓展服务内容,建立健全体质测定、健身指导、体能评价、宣讲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不断提高设施使用率和服务质量。鼓励第三方开发、使用智能化、网格化和信息化的科学健身场馆平台,提供场馆预订、私教预约、运动社交、科学指导、管理监督等服务。

3.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整合现存体育场馆资源,优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运动场馆资源配置。完善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标准和评估体系,推行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委托管理和社会化运营机制,探索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模式,补贴场馆维护经费不足,激发场馆活力。制定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兴建体育场馆设施的优惠政策。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日常维修维护,推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全市统一的体育场地设施监管服务系统。

(二)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持续拓展群众体育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群众体育社会化组织,以发展体育运动促进群众健康,以改善健身环境推广全民健身,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

1.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水平更高、内容更全、惠及更广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人群间的均等化。不断创新全民健身组织方式、活动形式、服务模式和评估机制。通过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和体育公园的建设和城市空间的规划利用等措施,提升城乡一体化“15分钟健身圈”服务内涵。

2.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县、乡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健全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加强各级体育总会枢纽性建设,推动全民健身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向基层和不同人群覆盖延伸,形成与社会共办群众体育的格局,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县(市、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及单项协会、残疾人、学生等体育协会。全市体育社会组织达到300个以上,个人注册会员超过10万人,各类体育俱乐部达到200个以上。实现每个县拥有体育社会组织20个以上、每个乡镇拥有体育社会组织1个以上,实现体育社会组织全覆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100个,社区体育俱乐部达到100个,实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俱乐部在乡镇和社区层面全覆盖。体育健身活动站(点)达到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0000名,实现每千人拥有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目标。

3.持续优化全民健身活动。精心办好“丝绸之路”系列国际品牌赛事,持续扩大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美丽乡村农耕健身大赛、迎新年越野赛、千村百镇农民篮球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社会影响力。按照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办赛要求,鼓励建设“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格局的全民健身活动模式。大力推进工间操、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跳绳、自行车、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培育冰雪、击剑、赛车、马术、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运动项目。建立有效的业余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建立市属体育类社会组织赛事报名系统,搭建赛事活动社会化运作的新平台。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有2项群众性体育品牌赛事,每个镇、街道至少有1项传统体育活动或体育品牌赛事,各单位每年至少举办1次体育赛事活动。

4.不断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服务,推广运动处方,倡导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探索建立体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体系,鼓励体育训练、医疗、保健等各类机构提供健康咨询、运动康复等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康养、运动康复等机构。发挥全民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防治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继续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体育健康行“五进”等系列活动。贯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达标测验和体质测定工作,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全市每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人数比例达到45%。实现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慢病防控相结合,引导科学健身。

5.大力推动重点人群全民健身。大力实施国家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持续加强少儿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户外营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平台建设。继续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打造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模式,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公益体育活动、冬夏令营和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扎实推进学校体育、保障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建立健全老年人、特殊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殊人群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为老年人、特殊人群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和科学指导。建设公益性老年人、特殊人群健身体育设施,支持社区因地制宜,利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特殊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

(三)着力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全力办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以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篮球、举重、沙滩排球、女子足球等项目为契机,充分发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带动效应,推动我市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

2.积极备战陕西省第十七届省运会。做好队员选拔注册、队伍组建、科学化训练、岗位目标责任管理、量化考核等管理工作。积极承办和参加省级年度赛,锻炼队伍,努力争分夺牌,名次进位,实现目标任务。全力保障和支持渭南籍运动员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

3.不断探索和创新办赛模式。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打造品牌赛事。实行市、县两级联动办赛机制,促进各县市区竞技体育的发展,完善市运动会竞赛办法,整合全市竞技体育发展资源,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提高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提高办赛效益。认真办好渭南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和单项运动会、锦标赛、冬夏令营等市级品牌赛事。力争更多的国际国内高规格高水平赛事落户我市。

4.完善项目布局,优化项目结构,实行分类管理。坚持“强优势、抓精品、保基础、重后备”的原则,对运动项目实行分类管理。重点保障,全力支持,巩固发展武术、拳击、举重、水上等优势项目,提升田径、射击、游泳等基础运动项目水平。以市体校、市篮协、市足协以及社会力量为依托,建设完善“三大球”青训营,普及拓展篮球、排球和足球运动项目,试点开展冬季项目的发展思路。

5.探索体教融合长效机制。加大政策、资金对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扶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县级体校标准化建设,整合竞训资源,形成青少年业余训练的新格局。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荣誉共享”的原则,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5311”工程为抓手,在全市分期分批建设100所“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逐步形成教育和体育联办合作机制,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体校核心作用,做好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基地,办好渭南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职业高中。

6.提升训练保障能效。不断掌握运动项目发展状况,遵循科学训练规律,注重运动员综合素质培养,推进训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以训练为中心,管理、科研、医疗、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复合型保障团队建设,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不断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和管理措施。联合市骨科医院等优势资源,筹建市竞技训练康复保障中心,为运动员训练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倡导健康向上的竞技体育理念,充分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注重运动员综合素质培养,加强运动员文化学习保障,拓宽运动员角色转型渠道。

7.扶持职业体育快速发展。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完善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营造职业体育发展良好环境。依托篮球运动广泛的群众基础,重点扶持培育篮球职业俱乐部,激活职业联赛市场,全方位支持信达篮球俱乐部冲击CBA职业联赛。对天泽女篮(WCBA球队)、长安竞技(中甲球队)等俱乐部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争取CBA职业联赛落户我市,扩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职业体育。引导体育俱乐部积极参与体育公益活动,树立良好公众形象,努力打造本土职业体育氛围和主场文化。

8.加强队伍管理,提高竞赛实力。

——加强训练单位和运动队管理制度建设,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促进业余训练与输送人才有机衔接,构建我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细化量化目标任务,建立教练员项目负责制、训练单位负责制。形成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考核到位、奖罚分明的量化管理办法。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教练员聘任、管理、考核、奖惩和岗位培训等制度。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练队伍整体综合能力。

——加强运动队建设,提升运动员管理水平。不断完善运动队竞争、约束与激励机制建设。不断探索市级运动队组建、选拔、训练、竞赛等新思路。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各项要求,切实提高运动员基础文化教育的水平质量;创新教育模式;加强运动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运动员升学、输送、参赛提供基础性保障。

——狠抓赛风赛纪和净化赛场环境工作。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不断完善竞赛办法,建立健全赛事的仲裁制度和赛风赛纪的监督,抓责、认定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的处罚力度,严厉查处体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加强反兴奋剂的宣传教育、监督检查、依法治理工作。

3   渭南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重点赛事

级别

赛事名称

国际级

CFA中国之队“丝绸之路”渭南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

“丝绸之路·美丽大荔”中国渭南国际马拉松赛

“一带一路”陕西渭南华山国际自然岩壁攀登公开赛

“丝绸之路”中国·渭南国际自行车赛

国家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沙滩排球,女子篮球、U18足球等)及十一届残特奥会飞镖项目

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

NBL男子篮球全国联赛

WCBA女子篮球全国联赛

省级

陕西省青少年系列锦标赛

体育健康行“五进”活动

陕西省群众足球三级联赛

陕西省群众羽毛球三级联赛

陕西省群众乒乓球三级联赛

陕西省群众篮球三级联赛

黄河金三角协作区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系列赛

市级

“我要上全运”系列赛

渭南市第十四届运动会

渭南市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

渭南市社区运动会

渭南市青少年系列锦标赛

“美丽乡村·千村百镇”篮球联赛

渭南市迎新年越野赛

(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优化体育产业布局与结构。在充分挖掘我市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建设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影响力大、产业链长的基地经济,建设好体育产业十大项目。建设渭河沿岸全民健身体育休闲长廊、建立富平“两河”健身长廊、建设华山国际登山攀岩基地、建立秦岭北麓国家级户外竞技基地、中国大荔国际沙苑体育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养生养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西部航天航空体育产业主题公园、渭南国家级水上训练娱乐基地、大荔黄河湿地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区、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展示基地、渭南市三大球青少年培训基地,形成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示范项目,优化我市体育产业结构。

2.全力打造体育赛事名城。以信达篮球俱乐部冲击CBA职业联赛为撬动,争取CBA职业联赛落户渭南;以承办“丝绸之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为契机,计划每年邀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举办国际足球锦标赛,打造精品国际足球赛事;以大荔沙漠资源为依托,创办国内外顶级场地汽车摩托车越野品牌赛事;以举办“沿黄公路”自行车赛事为契机,创办国内自行车顶级赛事;发挥华山、少华山旅游品牌,创办山地运动会,不断满足市民欣赏高水平赛事的需求。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对住宿、餐饮、旅游、交通、传媒、会展、广告等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深入挖掘重大体育赛事、职业体育俱乐部、职业体育联赛的产品空间,鼓励和支持赛事全产业链运营,提升赛事产业内外关联度。鼓励企业以冠名、合作、特许、广告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和运动队,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实现合作双赢。鼓励相关赛事文化创意衍生品的设计、开发、销售,深化体育赛事文化创意内涵,丰富赛事文化产品体系。

3.创新体育消费模式。依托中省市媒体平台,采取专栏、讲座、公益广告、科普图书和音像制品等形式,大力宣传体育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市民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和体育消费意识,养成理性的体育消费习惯,人均体育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双创、体育文化、体育娱乐、体育商业、体育健康、体育旅游等高端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聚集和职业体育发展核心区,培育体育人口、引领健康生活方式,打造西部体育消费样板城市。

4.拓展体育彩票销售渠道。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微信、微博等大众传媒,强化体育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信度和公益形象,提高体育彩票的品牌号召力和吸引力。完善责任彩票系统建设,丰富营销渠道,合理布局网点,提升服务质量,稳步扩大销售量,力争到2025年体育彩票年累计销售额突破30亿元,为体育产业发展筹措更多的资金。

5.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推动体育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信息科技等融合发展,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智慧体育、体育电子商务,创新服务平台和运营模式。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打造集运动休闲体验、商贸、餐饮服务、乡野住宿于一体的城市近郊运动休闲综合体。加强体育与旅游的交互融合,加快建设体育旅游运动的产业融合聚集发展区。

4   渭南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级别

项目名称

国家级

“营动中国”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

卤阳湖航空运动休闲度假区

华山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小镇

信达体育广场运动休闲综合体

沙苑内陆沙漠运动休闲度假目的地

省级

渭南市体育中心运动休闲综合体

南塬城市近郊运动休闲综合体

西北足球草坪培育基地

 

(五)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1.提升渭南体育文化影响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培育和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渭南体育文化价值理念,加快推进运动项目文化、赛事文化、场馆文化等体育文化建设,启动体育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充分挖掘体育文化多元价值。保护和利用渭南体育文化特性,利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平台,加强对渭南体育历史底蕴及民间、民俗体育相关资料物品的收藏、整理和推广工作,保护渭南体育文化遗产。

2.加强体育宣传与舆论引导。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大体育改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重大赛事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和弘扬渭南体育精神。加大对体育多元文化功能的挖掘和传播,以提升体育事业公共形象为目的,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真实、全面地传播我市体育方针政策,传递正能量。

3.扩大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优化渭南体育对外开放的环境,不断开拓体育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体育境内外训练、康复以及体育科研等资源,密切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友好城市的合作交流关系,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渭南区域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体育交流。

4.大力推进“智慧体育”建设。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为基础,推动“互联网+”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领域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全市的“智慧体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体质监测、健康分析、设施状况监控、场馆流量监测、赛事举办运营、运动员管理服务、体育科研等功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全方位智慧体育服务。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大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竞技体育、体育经济、体育专业技术等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优化体育人才队伍结构。探索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激励保障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竞赛管理和体育经济人才。积极“引智入体”,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智库企业的交流合作,为体育事业发展充实智力支撑。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完善公开公正的考评机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竞聘上岗的任用机制,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能力突出、业绩显著的骨干人才队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贯彻党的体育工作方针和决策部署,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作为推动体育强市建设的政治保障。各级政府要强化责任担当,完善体育部门牵头、政府多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体育发展工作机制,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奥运争光战略和陕西体育“1155”发展战略,推进重大体育发展任务落地,确保渭南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目标如期完成。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在全社会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体育强市的良好氛围,凝聚体育强市建设的正能量。                                                                                                                                                                                                                                                                                                                                                                                                                                                                                                                                                                                            

(二)健全政策体系。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体育发展的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将体育发展规划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全面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和评价制度。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管理、赛事活动承办、体育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

(三)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形成“专项资金+购买服务”的财政综合支持体系,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建立健全赛事扶持激励机制,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体育产业、体育赛事的投入力度。将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持与其他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经费同步增长。

(四)加强监管落实。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制度,加强重点任务和各县区体育工作督查,按时组织开展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拓宽规划宣传渠道、创新规划宣传方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努力实现未来五年发展蓝图。